福建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海宁九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医改海宁模式获省委书记点赞

发布时间:2016-04-21 11:31:42

海宁九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医改海宁模式获省委书记点赞

浙江在线04月21日讯 在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嘉兴小城海宁,“县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早已使得当地市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的就医便利。

海宁人不再热衷“有病跑沪杭”,基层医院能做以前做不了的事,这使得群众在县域内就诊比例不断提升。据最新统计,2015年,海宁群众在县域内看病比例首超90%,达到90.9%。

前天在海宁市中心医院召开的全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给海宁三年来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点赞,“这是一项‘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民生工程。”

县城里也能做大手术

镜头一:4月中旬,海宁市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心内科,71岁的海宁人吴老伯正在做出院准备,走出病房的他步履稳健,几乎看不出他3天前才经历过一场“生死搏斗”。之前老人病发被送到人民医院后,医生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医生随即为老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显示心脏支动脉阻塞95%,血流几乎无法通过,情况危急。

心内科副主任医生张瑜立刻为他安排手术,在DSA的帮助下进行心血管介入安装支架,整台手术持续约1个小时,支架一安上血流就恢复了畅通。

“以前这样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根本不敢接,向吴老伯这样的心肌梗死病人,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只能选择让他转院到上级医院治疗,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张瑜坦陈,“此外像射频消融、安装三腔起搏器等高难度手术,在县级医院根本不可能有人完成。”

海宁市人民医院与上海长海医院自2012年起进行合作托管,心内科是重点合作专科,已连续5年派驻专家进行帮带指导。2014年6月份,海宁市人民医院引进DSA以后,心内科介入技术全面开展。依托于长海医院心内科的强大支持,科室已完成起搏器植入、冠脉支架植入、射频消融等介入手术超过1000例,使许多心脏病患者得到了康复。同时,在胡建强教授的带领下,一批本土心内科医生的介入技术也日趋熟练,团队在抢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等重型心脏疾病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镜头二:在海宁市中心医院,患者毛先生正在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微创手术,主刀的是当地泌尿科青年医生赵冯俊,赵医生告诉记者,放在3年前,这样的手术也只是听说过,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熟练操作。

“过去在基层医院是没有的,我们没有条件也不敢尝试去做,自从杭州专家来了,我们每年的手术例数和级别都在提高,现在一年七八十例。”赵冯俊说。

赵冯俊口中的专家是省人民医院的丁青,2012年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市中心医院后,丁医生第一批报名下沉基层,这一来就是3年多,除了日常坐诊,还手把手教当地的医生做微创手术。

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丁青说:“这个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在有一批医生能够治疗泌尿科的疾病,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对海宁市民而言,在家门口动高难度手术、享受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已成为现实。

  九成海宁人选择当地就医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不用长时间排队,就能找到来自上海、杭州的专家看病,他们水平高、态度好,海宁的医院硬件设施也上去了,根本没必要往大城市跑了。”患者毛先生的家属感慨道。

像吴老伯、毛先生这样的经历并非个别。到目前,海宁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群众就医满意度从2012年底的86分提升至91分,基层首诊率从50.8%提升至60.2%,市域内就诊率从78%提升至90.9%,百姓获得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格局。

海宁的新一轮医改以公立医院转型为抓手,以“接轨沪杭”为特色,以区域性医疗资源联合体为基点。上海、杭州三甲医院人才、资源“双下沉”到海宁,海宁市级医院人才、资源“双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成功打造市民20分钟医疗圈。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宁老百姓不再热衷于“有病跑沪杭”,小病先到社区医院看是目前很多市民的第一反应,分级诊疗观念渐渐深入人心。

去年,黄湾镇(尖山新区)钱江村村民杨大妈在镇卫生院里开刀切除了脚背上鸡蛋大小的肿块。做了CT确认是囊性肿块,需要切除,杨大妈说,刚开始以为要去市里医院动刀,路上来回起码3个小时,她怕家人照顾不便。在镇卫生院,为她动手术的是海宁市中医院骨科专家医师王剑锋,他每周两天到黄湾镇卫生院坐诊、手术、会诊疑难危重病人。半个多小时后,杨大妈就顺利出了手术室。“没想到这么快,这么方便,多亏了海宁市中医院派来的骨科专家,在家门口看病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省事省时又省钱。”杨大妈心情轻松不少。

优质医疗资源一沉到底

“老百姓喜欢在家门口看病了,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优质医疗资源、优秀医护人才的‘双下沉’。”海宁市卫计局党委书记张海波介绍。

据了解,2013年,我省正式启动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作。3年时间,从启动到稳步推进,海宁市以勇当“双下沉、两提升”标杆市的目标和决心,不遗余力推进这一工作,实现全覆盖沉到底。这一惠民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大大缓解了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瓶颈,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成为这项工作的全省标杆。

“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这个变化,始终与‘县域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密不可分。”张海波介绍。

这3年,海宁的医改一步一个脚印:2011年4月,海宁市政府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省人民医院海宁分院;2012年2月12日,上海长海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市人民医院;2014年,海宁市建立起了覆盖全部26家市级与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型合作网络……海宁大胆尝试县级医院和省级医院深度合作模式,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双下沉”为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的“两提升”。

在省级大医院专家下基层的同时,从2014年起,海宁市全面推进“县院带镇”,初步建立起了省、市、镇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将“双下沉”的链条延伸到了每一个乡镇。当地6家市级医院也与14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合作关系,辐射至1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让镇上、农村的患者也可在家门口就诊。从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再到基层医院,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两套机制建立起来的“县域医联体”正在成为为海宁市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家兄弟单位和行政部门来海宁参观取经,其中还包括来自江苏、广州、四川、黑龙江、甘肃的考察团队。

据介绍,2013年9月,浙江省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前,全省15家省级、39家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医,实现了全省90个县(市、区)全覆盖。

浙江省卫计委主任杨敬说,下一阶段通过“双下沉”的工作,使得城市医院变“要我下沉”,为“我要下沉”,最终使县里群众90%的医疗服务可以在县里得到满足。

标签: 就医 医改

  • 上一篇:嘉兴首部地方性法规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 下一篇:中国耐火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花落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