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热线
主页 > 娱乐新闻 > 娱乐评论

不容错过的好莱坞血腥大片《血战钢锯岭》

发布时间:2016-12-16 22:48:37

文/新浪娱乐 水煮娱 友戏App

12月爽翻了,大片一部接一部,根本看不过来,小友简直想住在电影院,抱着荧幕入眠。

先介绍本周主角《血战钢锯岭》,导演梅尔·吉布森十年磨一剑,磨出被很多人评为今年最好看的战争片。

一、好莱坞最擅长的英雄主义故事套路:一个高大、又有瑕疵的美国大兵形象

《血战钢锯岭》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主角叫戴斯蒙德·道斯(道哥),一个很“轴”的上等兵军医。

1、打仗不拿枪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被激怒的美国人抗战情绪高涨,蓄势待发要打败日本。道哥应征入伍,却因为家庭阴影和宗教信仰不愿意拿枪,他也因此受到战友的鄙视和排挤。的确,和赤手空拳的人一起上战场,开什么玩笑。道哥在他们看来,就是懦夫。

2、战争期间执意祷告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除了坚持上战场不拿枪,安息日的祷告也要坚!决!执!行!(安息日:每周六,纪念上帝创造的日子,这一天不工作。)他不顾长官的警告和队友的嘲笑,一次次向高层申请参加安息日。在道哥看来,信仰是绝不能放弃的。

3、战场固执救人

在“肝肠与炮弹齐飞,脑浆与子弹共舞”的硝烟战场,作为军医只能根据伤势轻重选择性救人。但是,在道哥这里行不通!他坚持着one more的态度“横行”在战场,救回胸部中弹的士兵,掩护被困战壕的战友,把担架让给其他伤兵。。。这个手无寸铁的军医,在信仰的“驱使”下,一夜之间救下了75位袍泽的性命。

没有人再把道哥当做懦夫,他不再是拖累队伍的负担。当所有人全部撤离,道哥却坚持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救治每一位还有呼吸的战友。。。

他不是不敢拿枪,只是他的信仰不允许他剥夺别人的生命;他不是贪图安息日的休息,只是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他更需要信仰的支撑;他不是不怕死,只是在信仰面前,生死、成败皆不足道。

讲到以救人为主线的战争电影,斯皮尔伯格在1998年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近20年最成功的一部,八人小分队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片中八人对瑞恩那种非自愿前提下的营救更多是基于上级命令和世俗规则。而《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道斯无视战场危险,冲入枪林弹雨,在敌军炮火下成功救回75名战友的生命,他所秉持的,则是对生命的仰视和敬畏,也是信仰教会他的事。

二、故事渲染离不开快狠准的暴力全景实拍手法:血浆扑面而来的吉普森式血腥大片

血腥!

这是绝大多数观众对《血战钢锯岭》的第一感觉。

熟悉梅尔·吉布森的人都了解,他大概是好莱坞导演中最喜欢血腥场面的。《勇敢的心》中政斗背景下长刀长枪的血战;《耶稣受难记》中十字架上血肉模糊的驱壳;《启示录》中丛林深处被硬生撕碎的土著。他每次都用残忍的镜头挑战者观众的极限。

回顾梅尔·吉布森的导演之路,在演而优则导的“原则”下1993年晋升导演。凭借《勇敢的心》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用3000万美元成本的《耶稣受难日》创造了6亿美元的票房。但就在如日中天之时,却因为酒驾和不当言论被好莱坞封杀,从此沉寂十年。。。

看完《血战钢锯岭》,小友觉得用宝刀未老这个词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同样是60岁,有些人已经老气横秋,而有些人却依旧热血刚猛。

没有小打斗的铺陈,第一场钢锯岭战争就直冲高潮,机枪扫射后穿过身体的子弹,手雷爆炸后被炸断的四肢和血肉模糊的内脏,被刺刀割破喉咙的血脉喷张。。。直撞眼球,这很吉布森。

这些血腥的战争场面之所以会逼真到让人汗毛竖起,是因为《血战钢锯岭》绝大多数都是实景拍摄,据说吉布森为了呈现战场的真实感觉不惜炸毁一座农场。影片无论中全身起火,还是被炮弹炸飞,全部都是真人上阵。

在拍摄爆炸戏时,吉布森要求演员在非常非常接近爆破点的地方埋位,几乎没有任何距离感,在爆炸瞬间用绳索将演员拉起抛出,营造出真实的爆炸场面。

震撼的环绕立体重低音,流畅的剪辑,出色的细节处理,加上这位丧心病狂导演对实拍的坚持,才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战争的残酷。在行业内以合成效果来评判场面虚实时,不屑一顾的吉布森耸肩表示,“再逼真的电脑特效也是假的”。

三、民族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姿势:美国版的浴血“止杀”pk中国版的手撕鬼子

回到同时期的中国战场,中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但却好像提前说好了一样,一水儿的呈现出另一种画风。

比如《利箭行动》,男一号李剑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不仅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还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不知道编剧是不是神话看多了。。。)

把主角刻画的如此夸张,但敌人却不堪一击。建立在愚蠢、暴躁形象上的日军,并没有衬托出我军的英勇。相反,被如此无能的日军侵占领土、残杀同胞,身为被侵略者的中国人,岂不是更加无能。。。

又或者《抗日奇侠》中一位战士将一名日军不偏不倚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请问这是抗日科幻剧吗。。。)

这种失实的场面在中国抗日剧中并不少见,从“石头打飞机”到“会转弯的子弹”,五花八门的套路已经偏离抗日剧想要表达的本质含义,虽然不能避免国家文化政策方向,但无视常识的把这种泛娱乐化的剧情建立在抗日剧上,未免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纵观中国的抗日剧:我军在装备、人数完全低于对手几个level的情况下,先是被压制的几近失败,然后对手总会在关键时刻犯下低能、弱智的错误,我军在此时就会如同被附体一般使出洪荒之力,以一敌百勇往直前,最后反败为胜。抗战救国,永远大于信仰救赎。

反观《血战钢锯岭》,美日两军同样的强大,在战场上同样的勇猛,旗鼓相当的拉锯战让双方都死伤累累。凶狠的日军并不会弱化美军的形象,敌人的强大才更能体现出英雄的伟大。优秀的战争片,从来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最重要的是,不会宣扬战争。

回想抗日时期,面对如此强大的日军,中国军队要付出多少代价和牺牲才能获得胜利,这才是我们更想要看到的。尊重敌人,才是尊重自己,不要让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被失实剧情过度消费。

四、后记

整部影片在压抑、血腥的战争背景下,却始终围绕着“信仰”这个略显温暖的主旨。无论是道哥基督精神下的one more,还是日军首领战败后武士精神的切腹,都离不开信仰的支撑,所有人都在为信仰而战。

60岁的梅尔·吉布森在沉寂十年之后,在所有人都认为他要退出江湖的时候,带着《血战钢锯岭》杀回来了。有人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血战钢锯岭》的世界,就是梅尔·吉布森的精神世界,也是他的信仰所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上一篇:大饼脸?关系户?这些标签马思纯统统撕掉
  • 下一篇:张艺谋的好莱坞:《长城》玩砸了还是玩大了